有感于武当山的环境保护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日期:2015-06-24

        来武当山之前我就听说,武当山景区是集“全国文明风景区”、“5A级旅游区”等多种桂冠于一身的山岳型风景区,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一路换乘景区环保车,无论是游览武当山三十六岩最美的绝壁——南岩,还是看道教福地之威严肃穆——紫霄宫;无论是游览世外桃源——逍遥谷风景 区,还是领略太子坡古建筑群、睹武当武术之真容、走九曲黄河墙之曲折、看一柱十二梁之奇绝,我都有一个特别的感受: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武当山,堪称自然景 观与人文景观结合最为完美的中国环保、生态、绿色之山。山上植被丰富,青翠欲滴,虽然没有更多的色彩感,但让人感觉到的是别样的清爽怡人。偶见一簇簇的山 野花,开得虽不绚烂,但却有众星捧月的高傲。我们爬上金顶俯瞰群山,对眼前的自然生态环境惊叹不已。

        武当山地区大地构造处于秦岭褶皱系南岭印支褶皱带的武当山隆起中部,属于大巴山脉东延支脉。据《武当山志》记载,武当山受构造运动影响,地壳震荡频 繁。为保护震荡频繁、土质松软的武当山,保护皇室宗庙的“风水”,从明代开始,每年都有5000余人加入到武当山“修山”的队伍之中。当时,人们农忙时节 种地,农闲时“修山”,历时200多年没有间断过。为鼓励“修山”,当时官府给“修山”的人分50亩地,免收赋税。此举有力地治理了武当山地区的水土流 失,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保证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安全。

        另据武当文化研究会介绍,有关专家为探寻古代这一启动早、历时长、工程量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庞大的明代生态保护遗迹——武当山生态保护“修山工程” 之奥秘,徒步十余公里仔细考察古人“修山”的地理位置,发现仅在武当山西南麓的丹江口市官山镇田畈村至武当山特区的豆腐沟村就有数以千计的“修山”遗迹。 在深谷、坡地和山崖等处,都有砌得很整齐的石埂,这些石埂或阻拦山体滑坡,或防止水土流失。据有关人士估计,像这样浩大的生态保护工程,使用的石料超过一 亿立方米,足见当时所投入的劳力之多、“修山”之艰辛。

        武当山“修山”的生态环保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后人对武当山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此次武当山之行中,我听说了不少当地人为保护武当山生态环境所作出的努力。

        早在几年前,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就对武当山景区内乱垦乱建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了反思,下决心从源头上进行治理。不仅下马了20个环保 未达标项目,而且在景区内实行了禁垦、禁牧、禁伐、禁建、退耕还林等一系列促进生态保护的有效举措。同时,还在武当山景区内建起了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 点、污水处理提升泵站、污水输送管道等污水处理系统,开展了“烧文明香,敬真诚心”和“绿色·运动·健康”等公益活动。开发了以纯天然野生猴头菇、天麻、 木耳、地耳、香菌、蕨菜、葛花、槐花、松菇、竹笋等为主要原料的“武当山珍宴” 绿色佳肴系列食品……如今,武当山特区又在“保护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等方面作进一步地探索。

        下山时,我们看到一些举着“绿色环保之旅”旗帜的青年男女,他们每一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个垃圾袋,在欣赏武当山风景的同时,不时将沿途的水果皮、塑料瓶、易拉罐等垃圾拾起放进手中的垃圾袋里。他们所经之处干净、清爽,面貌焕然一新。

不经意间我发现:这才是武当山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翟峰)

        注: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旅游文化研究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2008年曾获中国绿色人物提名奖。现任四川省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城环资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