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枚闪闪发亮的纪念章,由抗日战士浮雕、延安宝塔山、黄河、橄榄枝、光芒5大元素构成,它代表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起抗战的不屈精神,展示出中国人民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老同志的崇高敬意,它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在武当山,唯一一枚纪念章的获得者名叫王献武,今年已经是86岁高龄,但谈及70年前的那段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烽火岁月,他仍然是记忆犹新。
8月3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剑河桥头王献武老人家中时,正好碰到老干局的工作人员,在为王献武老人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当收到这枚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发放的纪念章时,王献武老人是激动不已。
1930年3月25日,王献武出生在河南省舞阳县康宝庄一个贫苦的家庭。那时候,读书是最奢侈的事情,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上上私塾,识几个字。王献武小时候根本不懂得读书是怎么回事,贫困让他不得不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能吃上一顿饱饭,成了像王献武这样的穷苦孩子每天最开心的事。1943年,抗日形势好转,八路军、新四军开始局部反攻,当年5月,由于家里贫困,再加上对日本人的痛恨,13岁的王献武毅然报名参加了新四军,在新四军5师师部当了一名侦查兵,后来因为表现突出,王献武给时任五师师长李先念当起了警卫员,负责首长的安全保卫工作。
1943年,王献武所在的新四军第五师在湖北大悟山驻扎,由于身处孤悬敌后的处境和中原抗日阵地的前哨,不仅要面对日军频繁的扫荡,还要面对国民党掀起的反共高潮。王献武回忆说,那时候几乎天天都在打仗,由于缺衣少食,补给不足,生活比较困难,条件十分艰苦,危险时时刻刻都会发生。
抗战老兵王献武:“那时候,一搞没有饭吃,没有根据地,走两天、打两天仗,没有人给你送饭,没有东西做,打仗那可是辛苦,是个辛苦活,又危险又辛苦,我们两三个在那坐着,一发炮弹过来,谁走谁不走。”
王献武说,那时候由于日本军队的武器装备比较优良,打起仗来我军比较吃亏,每场战役都会有很多战友牺牲,但那时候,大家都没有退却,都有一种不怕牺牲的冲劲。
抗战老兵王献武:“打一个够本了,打死的越多,赚的越多,那时候不知道怎么搞的,不怕死,都没有考虑过,那六月天渴的要命,在山顶上没有水喝,渴死了,那各式各样的情况都会碰的着,不像现在这样,这也有那也有。那时候有啥子。啥子都没有,就靠人。”
1944年3月的一天,在湖北安陆的一场战役中,王献武所在的部队与鬼子正面相遇,为了节省子弹,大家都用上了刺刀,鬼子也被打疯了,手拿着刺刀冲向他们。年仅14岁的王献武尽管年龄很小,但是他毫不含糊,端起刺刀冲向了敌人。
抗战老兵王献武:“那日本人一个兵,他看我年纪小,我才14岁,他准备用个刺刀把我捅了,结果,他捅我的时候,那个腰一弯,我用枪托子一下子打在他的脸上,把他打歪了,我就用刺刀捅上去,正在这个时候,我捅死他以后,后面又来了一个敌人,要来捅我,我们班长是个老红军,姓杜,他喊我小鬼,后面有敌人,我扭过身子,我们班长用刺刀插到日本鬼子的屁股上,他痛得哇啦哇啦叫,我转过去,跟班长两个人,把他也拼死了。”
战争是残酷的,有不少人在战争中牺牲。王献武说,当年他们村和他一起参加新四军的一共有10个人,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其余9个都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现在回想起来,内心悲痛万分。
抗战老兵王献武:“我最舍不得的,是我们村里一个叫魏金章的,我应该叫他叔叔,日本人的炮弹来了,把他的屁股炸得稀巴烂,他喊我的名字,他对我说,你来补我一枪,他是我叔叔,我怎么能补他一枪,他说我受不了,我活不成了,我哭得要不得,那战斗打得激烈呀,我还是离开他走了,他也牺牲了,屁股炸得稀巴烂,想起来他真可怜。”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献武随所在的部队还参加过淮海战役、济南战役、中南解放战争等。王献武1952年退伍,在参加了几年学习后,王献武被分配在湖北粮食系统工作。先后在丹江和武当山粮所工作,一直到1991年离休。
王献武的9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他和老伴在武当山生活,王喜献武喜欢看时政新闻和武当山的书籍,每天上午,都在家里看书、读报纸、喝茶,也喜欢看一些抗战剧。由于年事已高,再加上战争期间留下的伤痛,每天下午,王献武都会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他说,现在各方面政策很好,对群众、对退伍老兵都很不错,和牺牲中的战友相比,现在生活很幸福。
抗战老兵王献武:“现在各方面政策好得很,对群众、对干部都好,对我们老兵更好,政府对我们这样照顾,我真是感激不尽。”(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