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道堂武当文化民俗馆:百件抗战文物再现壮阔抗战史
来源:武当山特区信息技术中心        发布日期:2015-09-07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日前,在我区一家私人开办的藏道堂武当文化民俗馆展出了一批十堰地区抗战时期文物,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

在藏道堂入口大厅,一块“义冠千古”的古匾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义冠千古”多用于关帝庙,寓意“义气冠绝千古”。这块木质横匾长2.07米、宽0.67米,上款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下款为“徐忠 立”,“民国三十年冬月吉旦”。据藏道堂武当文化民俗馆馆长郑艳芳介绍,这块匾是在丹江口市龙山镇发现的。

在展示大厅,有两把抗战大刀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把长0.87米、另一把长0.86米,刀柄均长约0.25米,便于双手持握。刀柄上方有不规则S形刀挡,刀尾有一个圆环。据了解,大刀是中国抗战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冷兵器,一度成为中国抗战精神的象征。1945年,武当山地区在抗战时就发生过民众持大刀打败日军的壮举。

该民俗馆还展出了一把长0.5米的日军三八式刺刀。其刀身上有血槽,配有刀鞘,手柄处有卡槽,可装在步枪上。这把刺刀收购于本地一家废品收购站。展出的一把驳壳枪,也是在本地一家废品收购站收购的。这把长0.23米的驳壳枪,通体呈铁锈色,枪管扳机都已锈死,枪下方的木柄已脱落。虽已失去使用功能,却是武当山抗日时期的历史见证。

该民俗馆展出的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支援中国的油桶,从外文标识和形制上分析,这个油桶是德国制造的,应属美军缴获德军的战利品。这个油桶高0.47米、宽0.35米、厚0.16米,油桶表面带有X形的冲压槽,油桶上的外文标识为:20升燃油桶、严禁明火, 1944年制造。

该民俗馆收藏展出的一份长55厘米、宽38厘米的《阵中日报》,报头由李宗仁题写,出版日期是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九日,也就是1944年12月9日,刊登了大量抗日新闻。《阵中日报》存世不多,曾在武当山发行,为宣传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激励广大国民的抗日斗志,起到了积极作用。据郑艳芳介绍,这份报纸是在丹江口市一位老人手中购得。

在藏道堂,记者还看到了由树皮纸张制作的11本“武当小学课本”武当小学课本。据了解,抗战时期,第五战区在武当山下的均县草店镇设立了武当小学,开设常识、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有很多学生毕业后直接升入陆军军官学校第八分校,成为军事人才。这11本武当小学课本,是南水北调移民搬迁期间在丹江口市龙山镇一农户家中发现的。一位在均县上过学的老兵看了这些课本后表示,这就是当时武当小学的课本。

据了解,藏道堂武当文化民俗馆共收集各类抗战时期的文物100余件,尽管展出的都是民间的藏品,但展览更加生动、平易近人,对研究十堰地区抗战史具有非常高的价值。该馆位于武当山老火车站附近,区民、游客可前往免费参观。(徐刚 郭淑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