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大兴六百年的武当山来说,却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课题。靠山,不能破坏山;靠水,不能污染水。那么,如何在不踩生态环境红线的前提下,带领干部群众挑起精准扶贫的担子呢?湖北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一方面坚守生态底线,用“绿满武当”为奋斗目标,另一方面紧盯贫困村、瞄准贫困户,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通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扶贫等措施,涌现出了八仙观村、大湾村、紫霄村等一批旅游名村,至2014年底,全区33个村贫困人口比例从27.97%下降到了24.55%。
扶贫思路先明确 “大水漫灌”变“精准滴灌”
要做好旅游精准扶贫,首先要有清晰的战略定位。摘得“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字招牌之后,武当山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思路更清晰:以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为引擎,深入推进“四区”建设,即新区建设着力“功能完善”、魅力新城人气聚集;湖区开发着力“产业打造”,养生天堂雏形初现;景区完善着力“生态保护”,修心圣地涵韵更深;城区改造着力“民生改善”,花园城区更加宜居。
有了“路线图”,武当山特区开启“精准滴灌”之路。特区围绕战略定位,找准特色旅游的发展方向,将所有扶贫资金、项目、物资投放到当年要脱贫的贫困村户,引导各类扶贫资源向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户聚焦。引导17家企业通过到贫困村投资兴业、招工就业、捐资助贫、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村企共建、结对帮扶14个村。
要致富,先修路。全区围绕走水泥路、喝自来水、住砖瓦房、用动力电的目标,整合各部门及行业资金,集中解决困难群众最急迫、最关键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问题。近两年来,新建农村公路12条50公里。
武当山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贫困农户改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促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近两年,武当山特区充分利用国家进一步增大扶贫资金投入的机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600余人安全饮水问题。
武当山旅游扶贫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先锋表示,当前,武当山正抢抓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新机遇,秉承“山上养心、山下养身”的建设理念,努力将武当山打造成山水互动、文旅一体的国际高端旅游目的地,同时,通过多层次、有效益、管长远的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精准扶贫全力推进,群众生活更加安乐祥和。
培育产业搭平台 “输血扶贫”变“造血扶贫”
在武当山紫霄村,有的农户将房屋出租或自己开设主题客栈,比如“紫霄福地居客栈”已在业内小有名气。村里有很多农户将自己多余的房屋在粉饰之后,租赁给武术学校和养生学员常住,来自法国的法理中和马克等外籍人士在紫霄村二组茶园旁的农户家中常驻。这是在新形势下,紫霄村农民为武当山人“靠山吃山”做出的表率。
发展旅游,可以反哺三农。身处武当山景区的八仙观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道茶之乡,将“武当道茶”品牌叫响。在八仙观村3000亩道茶基地,政府引导成立了4家专业合作社,覆盖416户茶农,目前,所在行政村减少贫困人口488人。近几年,超过500万人次的中外游客为武当道茶、特色旅游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发展生态茶园观光,带动周边2000多户茶农收入的增长。
除了传统产业,武当山正在打造以汉十公路和316国道沿线村为主的旅游产业经济带、以库区沿岸村为主的优质柑橘和水产养殖业经济带,以五龙宫景区为主的连片生态观光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武当山鼓励农民办起 “农家乐”、“渔家乐”361家,每年筹措资金60万元对 “农家乐”实施1家1万元资助,提供就业岗位超过2000个,其中18家进入十堰市星级,正向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还支持农民参与 《梦幻武当》演出、景区摊位经营、滑竿抬运、环卫保洁、餐饮饭店、旅游客运等经营活动。
当前,由武当山特区首创的引导农民从农场进入市场、从农田进入公园、从渔区进入景区,“文旅农三位一体、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区域发展新模式正在鄂西北形成气候。
武当山特区上下深深体会到:必须转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才能解决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扶贫攻坚才能持续发展。因此,特区以产业扶贫为核心,通过多种渠道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引导村民进行养殖业、种植业开发,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转型之路,正成为贫困山区精准扶贫的新样本。(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