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特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
来源:武当山特区信息技术中心        发布日期:2016-01-22

“十二五”期间,特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核心,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打造为民服务新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没有一流的交通,就没有一流的发展。近年来,特区“两委”高度重视通村公路建设,大力推进通村公路硬化改造,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左察村是武当山最为偏远的村之一。由于山大人稀,居住分散,交通条件很差,不仅严重制约了左察村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村民出行全部要靠步行,日常生活物资要靠肩挑背扛。为此,全村8个村民小组334人,有三分之一的村民搬到村外居住,留在村里的不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是年幼的孩子。

交通不便,老百姓难在心里,政府看在眼里。2007年,在特区两委的关心重视下,左察村通村公路建设正式启动,当年就硬化了2.9公里通村公路,随后在2009年、2012年、2014年,通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截止到2014年5月,全村8个组共硬化水泥路面20.3公里,宽敞、整洁的水泥路不仅通到村里,而且通到了组里、通到了农户家门口。

随着道路的不断畅通,通村路也是致富路。从2006年至今,武当山的农家乐从开始的10余家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家,以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为体的特色旅游成为我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同时,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2005年特区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集中供水工程60处,解决了3.32万农村居民和景区饮水水质不达标的饮水安全问题,让村民真正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井沟村是我区较偏远的山村,人员稀少、居住分散,要想解决吃水的困难,是一大难题。前不久,记者来到井沟村一组,新修建的U型渠和改造的泵房使这里的饮水安全工程大变样。而在几年前,这里饮水只有一个土渠和一口井,村民吃水要靠肩挑背扛。

2015年,特区投入45万元,修建了U型渠,并对原有的水井进行“穿衣戴帽”,另外新建了饮水工程3处。

道路畅通了,饮水方便了,文化建设也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农村搭台、文化唱戏。“十二五”期间,特区在实现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群众的需求,致力于精神文化建设,书写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载歌载舞展风采,农村生活掀新篇。农村文化生活开展的红红火火,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为村民提供了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随着城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始充斥人们的生活,一场好的电影,影响着村民们的精神视觉。

“农家书屋”建设的全覆盖,成为农民智力的增长点。现如今,在元和观村,农民有什么需要咨询或者了解各类种养殖信息,只要来到村里的免费农家书屋,一般都能找到。

王军是元和观村的一名医生,听说村里建成了免费农家书屋,他便经常到村部的书屋,为自己的专业技能补课。

在我区,像王军这样利用“农家书屋”查询医学信息和其他养殖种植技术,学习医疗知识、技能,已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成为每年都列入特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截至目前,我区33个村居委会建成了40余个“农家书屋”,藏书总数超过6万册,“农家书屋”的全覆盖,为农民科学致富创造了条件,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回顾“十二五”,交通便利筑就乡间幸福路,饮水工程顺民意暖民心、文化惠民谱写生活新篇章,这一系列的民生工程,无不体现着“十二五”期间特区新农村建设的进步与发展,为“十三五”继续推动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武当山台 记者 周容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