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特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调查报告
来源:武当山特区信息技术中心        发布日期:2016-03-17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武当山特区管委会办公室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为了深入推进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更好的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支持企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为上级领导和特区管委会科学分析研判农民工就业形式提供准确信息,在武当山特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武当山各街道办事处及各部办委局的配合下,开展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专项调查。

一、武当山特区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

武当山特区现辖3个办事处,33个村(居)委会,总人数4.95万人,截止2月底,武当山特区外出务工总人数4312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外出务工的1501人,男1035人,女466人。(建档立卡的外出务工人员中党员29人,初中级以上人数1278人 ,占建档立卡外出总数的85 %,高中141人,大专及以上82人,参加技能培训的人数有276人,缴纳养老保险的921人,缴纳医疗保险的1290 人。按收入分在2000元以下的有428人,2000-3000元的784人,3000元以上的有289人。按务工地点分省外务工人数467人,省内区外255人,区内716人 ,境外2人。长三角38人,珠三角98人,京津地区20人,西部12人,中部33人,)非建档立卡的外出务工人员总数2811人,男1863人,女948人,党员66人,按文化程度分:初中及以下2084人,高中392人,大专及以上235人。参加技能培训的554人,缴纳养老保险的1821人,缴纳医疗保险的2430人。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847人,在2000-3000的1202人,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761人。省外务工895人,省内区外431人,区内1460人,境外1人。从事行业多为建筑业、服务业、轻工业等。

总体来看武当山特区外出劳动力就业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及行业多样化。武当山特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但是农民工就业相对集中,县内是就业重点,出省的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事行业多样化,主要以建筑业、服务业、商业为主,其次为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从总体上看,体力劳动型输出占绝大多数,今后应逐渐向靠技术和脑力劳动实现就业。

3、年龄及性别结构差异明显。从年龄上看,外出农民工中,以中青年为主,是外出务工的主要对象。男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人、生产工人、建筑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女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及办事员。年龄差异和男女同工不同酬,成为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4、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又加入了外出务工大潮,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5、文化素质整体较低所以依然以从事纯体力劳动为主。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8%,由于他们普遍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这与就业市场要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们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由于文化素质低下,劳动报酬差距大,行业歧视时有发生。劳动技能型务工人员,工作和收入相对稳定。

6、由单纯的打工者向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单位从事管理或技术工种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蓄了一定资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创办经济实体,从而真正发家致富,在辖区内转移务工总人数2184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1%。

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

1、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以来,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放慢。农民来自家庭经营性收入不断减少,原有的农作物对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其他产业增长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主要靠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调整了农村就业和经济结构。近年来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从业人员的份额年年下降,特别是近10年,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农业就业比重迅速下降,非农就业比重迅速上升。

3、推动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在带动上述产业发展的同时,又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城镇化发展。广大农民进厂、进城务工,不仅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也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4、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弥补了城市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劳动用工空白。目前,大中型城市苦、脏、累的工作基本都是由进城务工农民承担。如城市建筑、环卫工人、家政从业人员、餐饮服务人员的大部分都是农民工。进城农民不仅成为城市运转功能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还为城市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对有较高文化、技能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与农民工整体素质较低之间的矛盾。武当山特区外出务工人员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367人,占总外出人数的78%。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还不完全适应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但随着不断地对就业政策的大力宣传,外出务工人员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提高薪酬和社保待遇的要求随之摆上桌面,有些个体老板、私企不遵纪守法,不愿意甚至强烈拒绝签订劳务用工合同,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为此劳务人员在医疗保障、劳动保护、工伤和失业保险等福利待遇方面得不到基本的保障而导致农民工存在就业不充分、收入不稳定情况。武当山特区外出务工人员中缴纳了养老保险的有2728,占总外出的63%。

2、劳动力培训实效性不强。外出务工人员参加加技能培训的只有826人,占外出务工总数的19%。负责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受条件和各方面因素制约,培训内容单一,尤其是缺少时间短、见效快的实用型务工岗位技能培训,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培训设施、培训手段等落后造成务工人员技能较差,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3、现行土地制度与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存在着矛盾。一些农民对农业生产不抱有信心,外出打工又没有保障,这样造成了一种矛盾,既想去外出打工,又不想放弃农村土地。一方面,由于土地的经营模式造成的效率较低,这就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有外出打工;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外出的打工者仍然对土地存在着依赖,因此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承包权。

4、加大城市社会管理难度。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工作生活都不稳定,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加大了城市社会管理的难度。

5、子女教育存在缺陷和农村养老面临难题。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留下了未成年的子女与老年人生活在一起,很难保证正常的家庭教育。随着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很多老人独立生活。年老多病的老年人生活无人照顾,而农村养老院容量十分有限,根本无能力接纳这些有子女的老年人。随着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先期出外务工人员逐渐接近中老年,他们这部分人员青春年华都在外奉献,正进入40-50岁年龄段的就业困难期,普遍存在还乡务工和养老阶段,而其医疗、养老、子女就读等保障和设施健全与否已经逐步显现出基层的压力。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议

1、健全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人力资源市场硬件、软件建设和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及村级信息联络员队伍建设,着力构筑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

2、加强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性出路之一,只有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才能实现分流和提升生活品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有针对性的培训制度,积极培育有知识、懂技术、有专长的新生代农民,使留在城里的劳动力不断提高就业层次,增加工资收入。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3、发挥近郊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吸引劳动力回乡创业。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引入业主促进农业设施化、科技化、产业化。探索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要素,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利用武当山的自身优势把近郊农村板块作为服务都市的功能配套区、休闲度假区和生态涵养区,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养生等生态旅游业。通过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提升农民增收能力,鼓励农民回乡就业创业,而农民有了创业本领,就会回乡自主创业。

4、搞好服务,切实维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要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确保国家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继续贯彻“合理引导,公平对待,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和歧视性规定,严禁变相收费和搭车收费;建立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的长效机制,从根本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的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为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

5、逐步建立城乡平等就业援助制度。调整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通过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和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土地的规模经济,增强土地的经济功能,并实现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与跨越。政府要积极地、渐进式地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地、自由地迁入到城市和城镇中,这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方面,应该逐渐将进城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下岗职工与农民工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另外,应该规范政府行为,禁止和取消政府机关对外地劳工的一切收费,在子女入学、税收、购买住房方面给予其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一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对不同就业群体实施分类帮扶,解决好外出务工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农村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实现就业公平,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针对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长效的帮扶机制、努力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特区人社局 尉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