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真宫顶升现场被垫高的黄土包围
东宫门已顶升6米
11月2日,记者前往武当山遇真宫顶升现场看到,先前矗立平地上的两座宫门和一座山门周围已被厚厚的黄土填埋,遇真宫处在黄土层包围的坑底,并在黄土层中慢慢“长高”。顶升后的遇真宫底座会和垫高后的黄土层处于同一平面。
负责顶升技术的负责人李旭光向记者介绍,截至11月2日,遇真宫顶升启动3个月后,西宫门已顶升4.5米,山门已顶升3米,东宫门已顶升6米。记者看到,在宫门前各有一台同步顶升控制系统,系统台伸出的数十根电缆连接着千斤顶和控制箱。李旭光说:“全靠传感设备和电子数据检测顶升进展情况,数据最能‘说话’,数据平稳一致,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顶升3个月来,文物保存完好,工程很顺利,没有发生丝毫偏差。”
遇真宫原定3个月“长高”15米,缘何没有按时完工?李旭光告诉记者,原址顶升只是遇真宫保护性抢救工程的一部分,顶升的同时要和填土垫高工程协调。垫高土层是为蓄水后的遇真宫复原准备的,遇真宫的宫墙、广场、各大殿复建都在这近10万平方米的土层上展开。为防止地基沉降,垫土工程也要尽早实施。填土垫高工程施工方为方便顶升施工,从316国道边顺着垫高后的土层下到坑底,特意为顶升施工留下了斜斜的坡道,保障工人和施工材料的顺利出入。
记者看到,山门、宫门周围立有几根巨大的混凝土柱子,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李旭光介绍,这是在顶升过程中作了技术方案的调整。为增加安全系数,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技术人员增加了防倾柱,其中,东、西宫门各5根,山门5根,足以保证文物原貌的绝对完整和安全。“随着文物高度的不断增长,顶升会越来越慢。紧张细致的技术活要慢,慢工才能出细活,我们不追求速度,保障文物安全无恙才最重要。”
由于地势较低,顶升以来,雨水颇多,遇真宫下的积水也比较严重,周围垫高后,必须架上水管增大压力排水。除了排水还要回填土方,就是对遇真宫下方进行填土。为防止顶升后文物沉降,文物底座下要清理腐土,回填新土。回填的新土土质要有保障,碾压密度、沉降率都要达到一定标准。此外,现场施工条件限制了文物附近不能机械操作回填新土,工人只能靠铲子施工。
据透露,按照现在的施工现状和实际进展情况,遇真宫预计在农历年底完成顶升。